全部商品分类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美国科学家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阿里耶・瓦谢尔,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2012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分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
2011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第102次颁出化学奖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5日揭晓,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丹尼尔-谢德曼(Daniel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而一人独享了这一殊荣。
2010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以分别研究“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所获成果获奖
2009美籍印度科学家拉马克利什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斯太茨(Thomas A. Steitz) 和以色列科学家雍纳斯(Ada E. Yonath)因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作用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 化学家钱永健,他们是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贡献而获奖的。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2006 nobel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幢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科恩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
2005 nobel 化学奖: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 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即发现了化学键在碳原子间是如何断裂和形成的,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 约翰.B.芬 美国人 发展了生物宏观形态的鉴别和结构分析方法
Koichi Tanaka 日本人 发展了生物宏观形态的鉴别和结构分析方法
库尔特.伍斯里奇 瑞士人 测定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三维结构中,引入了核磁共振光谱学
2001年 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白川英树 日本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美国人,用激光闪烁照相机拍摄到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
1998年 沃特尔·科恩 美国人 提出的密度作用理论为简化原子键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约翰·波普尔 英国人 1970年设计了一种日后被广泛应用的计算程序,他发展的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对分子、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人 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 约翰·沃克 英国人 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 延斯·斯科 丹麦人 发现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平衡的酶
1996年 罗伯特·F·柯尔 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 理查德·E·斯莫利 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 哈罗德·W·克罗托 英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
1995年 克鲁岑(paul crutzen) 荷兰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莫利纳(1ario iolina)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罗兰(F.sherwood rowland)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